• 设为威尼斯wnsr888
  • 加入收藏

科研学术

当前位置: 威尼斯wnsr888 > 科研学术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动态

【光明日报】燕连福: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12       点击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国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迫切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强烈呼唤发展新质生产力,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的支撑。

1.形成良性循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各显所长、各尽其能,形成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三位一体、同步进行,形成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推动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新优势。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优势互补,体现“加法效应”,就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一是突出教育先导性优势。教育能够塑造未来,也能够引领未来,对推动人才全面发展,增强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发挥教育培养急需人才的先导性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教育引导支撑。二是突出科技主导性优势。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要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主导性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前沿技术支撑。三是突出人才创造性优势。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要发挥“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创造性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创新活力支撑。

推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新动能。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要坚持辩证统一、科学布局,下好教育“先手棋”、科技“自强棋”、人才“创新棋”。一是注入教育“引领”的动能。推动高质量教育和高水平科技创新联动发展,以教育之强赋能科技之强;推动高质量教育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各类战略型复合人才、领军型科技人才、卓越型技术人才。二是注入科技“创新”的动能。以科技创新推动教育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创新,推动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取得新成果;以科技创新推动人才培养方式创新,培养新型的适应科技发展的人才。三是注入人才“发展”的动能。以人的全面发展倒逼教育深化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推动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开辟新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好一个庞大集合体的发展,一定要处理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处理好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自身发展与协同发展的关系,发挥“1+1+1>3”的协同效应。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众多新兴领域孕育着重大技术和产业突破,一批具有全局性、长远性重大影响的全新领域日益清晰明朗。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引领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新赛道,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巨大空间。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建设能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组织结构等方面创新性发展,能够针对新领域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提前布局,以三者协同建设之“矢”去射新领域发展之“的”。

2.深化体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以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建设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实践中要破除制度藩篱、疏通机制性梗阻、作出政策性创新,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接力”才能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因此,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下大力气,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堵点卡点。具体而言,一是聚焦科学研究场域,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二是聚焦实验开发场域,进一步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三是聚焦推广应用场域,健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通道,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多智力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一方面,完善学科布局和学科建设机制,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调整优化高校学科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加快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推动传统学科专业迭代升级,使其在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上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匹配度,加快培养更多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另一方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拓宽人才培养的实践场域,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各类人才走出学校,走进企业工厂、研究院所,开展顶岗实习实训、项目孵化等实操活动,通过场景式、项目式教学模式,使人才充分掌握产业前沿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离不开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在人才体制改革方面下更大功夫。具体而言,一是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杜绝“一把尺子量到底”。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实行分类评价,突出品德评价,更加重视人才评价中的成果质量、价值贡献和学术道德。二是完善人才管理制度,积极为人才“减负松绑”。给予人才充分的信任、宽松的成长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广阔空间。三是深化人才使用机制改革,实现“人人尽展其才”。按照“人岗相适,用当其位”的原则用好人才,落实好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和“赛马”等制度,使更多“千里马”脱颖而出,进一步点燃创新“引擎”。

3.坚持协同建设,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以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建设为支撑,促使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活力充分迸发、产业发展不断转型升级,从而让更多创新成果、先进成果、质优成果竞相涌现。

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条件看,其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一般性技术创新,更加强调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方面,推动颠覆性技术实现革命性变革。坚持把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建设作为推动颠覆性技术发展变革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集中力量进行自主性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不断聚集壮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科技力量。另一方面,推进前沿技术实现创新性突破。通过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建设,解决好“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前沿性突破和迭代性创新,实现前沿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打造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高地。

释放新生产要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素条件来看,传统生产要素对于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边际效益逐渐减弱,以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建设为支撑的新型生产要素,对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引擎作用日益凸显,更能助力发展高效能的新质生产力。为此,要创新教育科技人才等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通过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等全要素市场化配置、协同化配置和高效化配置,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以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健全要素市场体系,打破阻碍生产要素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更高的资源流动效率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条件来看,我们必须以教育为基础、科技为关键、人才为支撑,在三者协同建设过程中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阵地。一方面,以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建设支撑智能产业发展,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含智量”。推动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产业强势崛起,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以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建设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含绿量”。推动传统产业绿色技术的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用能结构和工艺过程的绿色升级,让传统企业更具绿色竞争力。通过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绿色产业,前瞻谋划布局未来绿色产业,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绿色根基,让绿色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最亮丽的底色。

(作者:燕连福,系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威尼斯wnsr888(中国)有限公司院长)

原文刊登于《光明日报》(2024年04月12日 06版)

分享到:

关闭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威尼斯wnsr888(中国)有限公司
站点建设与维护: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

  • 西交马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 西交马院研究生微信公众号